鳥巢雍和宮只有25分鐘的車程,把握機會由車窗拍張雍和宮外貌

雖然它有與紫禁城一樣的黃瓦紅牆規格,但不屬於一般的宮殿喔!

 

康熙32(1693),康熙諭宗人府將前朝太監居住過的官房分給四子胤禛。

隔年胤禛搬進府邸,取名「禛貝勒府」。由於胤禛的生母是個低階的嬪妃,

所以這在當時也只是棟很普通的房子。

 

康熙48年(1709),胤禛被封爲和碩雍親王後,此處改稱「雍親王府」,

規模與格局自不能同日而語;直到雍正3年(1725年)才將王府升為行宮,

稱之為「雍和宮」。這時的雍和宮不僅是藏傳佛教黃教喇嘛頌經的地方,

也暗藏特務機關為雍正進行秘密活動。

 

乾隆91744年),乾隆皇帝爲籠絡蒙藏上層人士及為其父祈冥褔,

將雍和宮正式改建成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,並把它視為御用家廟,

雍和宮因此而培養出大批的藏傳佛教人才。

 

所以說雍和宮的建廟歷史至今已有267,也是北京規模最大、

保存最完善的喇嘛廟

 

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政府高層保護,這座文化藝術寶庫才得以倖存下來。

1981年雍和宮正式對外開放,1995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其成為

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」。

 

雍和宮的入口處有乾隆御筆親題的三座大牌樓,此為其一「寰海尊親」。

 

走完昔日帝后的龍車鳳辇所專用的辇道,即到達昭泰門

 

這是昭泰門內東邊的鐘樓。要敲鐘?可!一切向「」看!

不過負責收錢的先生4:30就下班了,明日請早!

 

雍和宮的主要建築物是五進大殿,由南到北依序是天王殿雍和宮正殿

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。這五進大殿殿宇巍峨,氣勢軒昂,有著不同於

一般寺院的行宮氣勢。

 

1. 天王殿(雍和門)

天王殿原本是雍親王府的大門──雍和門,改爲寺廟時仍用雍和門之名。

殿中供奉木刻貼金像的彌勒佛,兩旁是工藝精細的泥塑彩繪四大天王像。

殿內均不可捻香及攝影,所以請大家隨意看看外觀吧!

 

香煙裊裊

 

乾隆用滿四種文字親題的「雍和門」

 

離開天王殿後,迎面而立的是一座號稱「北京三絕」之一的銅鼎

由紫禁城養心殿造辦處於乾隆12(1747)所製造。

 

站在漢白玉石座上高43公尺的銅鼎,整體光澤照人,呈鳝魚青色。

上部有火焰門六個,門上鑄有二龍戲珠;底座上雕刻著三獅戲球

圖紋精美,藝術價值極高。

 

在銅鼎後頭的是左右對稱的兩座門開四面的八角「御碑亭」,

建於乾隆57年。

 

碑上文字爲乾隆自述改為廟宇的緣故,用滿、漢、藏、蒙四種文字镌刻,

全文678。大意是像這樣一座由雍正居住近三十年的房子,子孫後代是

無人能住,也不該住及不敢住的。但是若長久閒置必顯得荒涼,作為後生

決定要用這種最完美的方式來祭奠自己的父親。

雖是如此,但一般咸信政治考量大於其它。

 

在御碑亭北邊,也就是雍和宮正殿的前方,有一古銅鑄成的「須彌山」。

須彌山相傳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,有「寶山」之意。這裡的須彌山

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,原本是明萬曆司禮掌印太監馮保所供奉,

後被抄家產死於獄中。

 

此件作品立於一座漢白玉蓮瓣形水池,,地上有九山八海,

山頂上有一城關式建築,內有三重檐殿宇一座,象徵極樂世界。

如果你以為山頂白白的是鳥屎就錯了,那是遊客費盡千辛萬苦投擲上去

銀子。呵呵......大家看到水池就會自動當許願池使用。

 

2. 雍和宮正殿

供奉三尊28公尺高的三世銅佛。當中爲現在佛──釋伽牟尼,

右邊是過去佛──燃燈佛伽葉,左邊是未來佛──彌勒佛邁達拉。

裡面不能拍照,很抱歉!

 

3. 永佑殿

出雍和宮正殿便是「永佑殿」,永佑是永遠保佑先帝亡靈之意。

原本是雍正皇帝繼位前的書房和寢殿,雍正13年(1735年)雍正駕崩,

便是在此停放梓棺,以後這裏就成為供奉清帝祖先的祠堂

 

4. 法輪殿

出永佑殿便到「法輪殿」,是喇嘛們做佛事誦經的地方。

 

這裡可明顯看出漢藏文化交融的結果,因為在黃琉璃瓦頂上設有5個小閣,

閣上各有小型喇嘛塔1座。此為藏族傳統建築形式,象徵須彌山的五峰。

 

 

5. 萬福閣

出法輪殿便可看到整座廟宇中最高的一座殿堂──「萬福閣」。

從閣外表看是一座三層高樓,但從閣樓裏面看,則是一座沒有樓板相隔的

通體高閣。最重要的是裡面供奉一尊世界最大木雕佛,是巨大的白檀香木

刻成的彌勒佛,地面上的垂直高度有18公尺 ,埋在地下的又有8公尺

所以又稱「大佛樓」。 抱歉,不能拍照證明!

 

萬福閣內供奉小佛像達萬尊之多,「」和「」字音相近,

故取名萬福閣

 

萬福閣與兩旁的永康閣和延綏閣各有懸空閣道(飛廊)相通。

 

飛廊屬於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,美極了!

 

銅獅笑送我們出廟,因為5點的打烊時間到了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寶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