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主要是介紹故宮的前三殿,即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

它們除了是外朝的主體建築,也是皇帝臨朝與舉行大典的地方。

 

故宮示意圖

 

乾清門

保和殿回望乾清門

 

在進入前三殿前有一個重要通道即乾清門,是內廷的正宮門,

也可以說是後宮的大門。康熙八年重建乾清宮,建構了以乾清門及乾清宮

為中心,左右配以內宮及宮中衙門的內廷,讓往後的皇帝得以在內廷

擁有政治空間。

 

御門聽政」是皇帝在特定地點,就國家大政方針聽取臣屬意見

並作出決策的一種朝政治理方式。「御門聽政」的具體時間沒有規定,

所以和皇帝的勤惰有很大的關係,在歷經明代諸帝之後,已形成一套

很完善的制度。不過大致說來,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用功,

明神宗萬曆的怠政長達二三十年,真的是絕無僅有。

 

明代御門聽政的地點在奉天門(明朝晚期更名為皇極門,也就是現在的

太和門),至於清代御門聽政的地點就在乾清門前的狹長廣場(見上圖

200m X 30m )據清史稿‧志六十三記載:「御門聽政儀,清初定制

每日聽政,必御正門,九卿科道齊集啟奏,率以為常。雍正初,

始定御門典禮……..

 

聽政時太監將寶座抬到乾清門的正中,前面放一黃案,黃案前放一個

給官員下跪的氈墊,這裡開的是一個半露天的小朝廷。

 

御門聽政最勤的是康熙皇帝玄燁,如無其他活動,幾乎天天都會進行。

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十一月,大學士奏請皇帝隔三四日再御門聽政

一次即可。康熙皇帝並不同意,且說:『朕聽政三十餘年,已成常規,

不日日御門理事,即覺不安,……』。聽來真是讓人感動啊!

 

乾清門兩側有琉璃影壁,門外有銅鎏金獅子與十口貯水防火的鎏金大銅缸。

乾隆時期重視金銀器,可知這兩隻金獅是此時完工;至於水缸本身重四千斤,

盛水量也是四千多斤。整個故宮共有鎏金銅缸二十二口,加上其他銅缸、

鐵缸,共三百零八口。木造房子即使是皇宮也難敵火神,所以是得多準備些

大水缸以備不時之需。

 

乾清門雖然不是故宮的中心,但就參觀路線來說,這裡基本上是遊客

聚集的中心位置,尤其洗手間就在附近;所以關門時間將至的話,

送賓人員就是從乾清門開始清場。

 

只有一張照片卻有如此多的廢話,真拍謝!

現在正式來說說三大殿………

 

前三殿的名稱源自《周易》乾卦的彖辭:

「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乃利貞。首出庶物,萬國咸寧。」

 

這段話的意思是天的法則時刻都在變化,在此變化中,

萬物各依其本性生存。只有保持宇宙的大和諧,才能使萬物

各得其所,各得其宜,使天下萬國都得到安寧。──節錄自華夏經緯網

 

保和殿

保和殿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照片中間這一大塊萬石之王──雲龍階石

它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漢白玉石雕

 

漢白玉是中國唯一被國際市場認可的優秀石材,當初這個重250公

的巨石,靠著近萬名民工,歷經28天才從房山大石窩拉到京城。

距離很遠嗎?總長50公里的路程,在寒冷的冬天每隔500公尺挖井一口,

沿途汲井水潑路成冰,再用旱船拉巨石於冰上滑行的方法運送。

 

明朝的時候初雕,在清乾隆時鑿去舊有花紋重新雕成。

這塊長16.57公尺,寬3.07公尺,厚1.7公尺的漢白石,

雕有九條騰飛的巨龍出沒於流雲之間,下面為海水江崖,

四周並刻有纏枝蓮花紋的圖案。

 

有看到九條口戲寶珠的遊龍在江崖、海水和流雲之中嗎?

真的是質地如玉,色澤似雪。

 

有一說是「先有大石窩,後有北京城。」,《當年是大石窩的石頭

打下了帝都的基礎,托舉了這幾百年來令人魂牽夢繞的大城。》

──出自華夏經緯網

保和殿在清順治2(1645)以前稱為謹身殿(1420)

建極殿(1562),清朝除了做為宴會廳外,乾隆55(1790)

更成為殿試場所,在這之前其實並沒有舉行殿試的固定宮殿。

 

附帶一提,中國科舉制度最後一位狀元郎叫劉春霖,以書法聞名。

劉春霖在他32歲那年(1904)被拔擢為進士第一甲第一名,

隔年(1905年)持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就被廢了。

在他的六十自述詩曾言:「第一人中最後人,只今四海剩孤身。」

這位人稱「古代狀元的謝幕人1944因心臟病去逝。

 

保和殿內的寶座上方有一個乾隆御書「皇建有極」的匾額。

 

此源自《尚書》卷十二〈周書洪範〉箕子的「皇建其有極」。

 

意思是由天子來制定建立中正且不偏不倚的天下最高準則

也有強調皇權之意。

 

這是保和殿脊獸,和乾清宮的脊獸數目相同。

 

中和殿

中和兩字取自於禮記《禮記·中庸》:「也者,天下之本也;也者,

天下之道也」。「中」是天下最大的根本,而「和」是最通達的道理,

若能保住中和,天地各安其位,那麼萬物就能及時生長。凡事做到

恰如其分,使彼此關係取得協調,在和諧的氣氛下必能無往不利。

看來咱們的政治人物缺的就是「」字當道……….

 

中和殿可以看做是前置作業的處所,比如皇帝當有祭祀活動時,

會先在此審閱祭文;或去太和殿之前先於此休息,也就是休息站啦!

 

 

中和殿的照片付之闕如,因為殿太小,人太多。殘念!

 

太和殿

人多到爆的太和殿是故宮規模最大的宮殿,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

太和殿由72根巨柱支撐,連同三層台基高35.05公尺 。

 

 

面對這樣的人潮,哪看得到殿內的金鑾寶座、

藻井或金磚等等,只有望「頭」興嘆的份啦!

既然什麼都看不到,就看外觀好了……..

 

 

為了迎接2008年的北京奧運,太和殿大手筆進行了300多年來

首次的大修,上次重建完成是在康熙36(1697)

據說經此次全面修繕,百年內不用再修囉!

 

這是乾清宮脊獸

 

中國古代建築在屋脊上所安置的獸件統稱脊獸

包括了吻獸望獸垂獸戧獸仙人走獸套獸

脊獸的作用是保護木栓及鐵釘,起了固定支撐的功能;

後來又多了裝飾目的,也有嚴格的等級之別。

 

位於正脊(平脊),也就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,其兩端的脊獸叫

吻獸望獸。它們的區別在於有沒有朝內張口吞脊,也就是說獸頭

朝外張望的就叫望獸。以下面這張太和殿正脊的獸件為例,

你覺得它是吻獸或望獸?

 

它叫鴟吻,也是故宮裡最大的一對吻獸,高3.4公尺 ,重4,300公斤 ,

各由13塊琉璃瓦組成。

 

這是太和殿的脊獸,數看看有幾隻?

最右邊那隻大的叫垂獸(角獸),位於蹲獸之後。

瞧它前面是不是每一隻都乖乖蹲著啊?

 

仙人走獸又叫蹲獸。(真拍謝!上一篇以為這些叫吻獸。)

排頭的是仙人騎鳳,位於檐角;其餘走獸依序是天馬

海馬狻猊(音酸尼)押魚獬豸(音謝至)斗牛行什

 

第十個手拿防雷保杵的行什是封神演義中的雷震子

它只出現在太和殿喔!

 

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,舉凡皇帝即位、大婚、冊立皇后及舉行大典,

皇帝都會在此接受群臣祝賀並設宴款待。據說太和殿共有13844條龍,

真的假的?這麼多條龍不好數,走獸10隻居紫禁城之冠倒不難數啦!

 

太和殿廣場西弘義閣,現在是文化部展覽廳。

看來是可以入內參觀,但我們只能遠眺走獸7隻。

 

太和殿廣場體仁閣,與弘義閣左右對稱,

都是太和殿的陪襯建築。

 

再看一眼人滿為患的太和殿,清楚鴟吻在哪裡了嗎?

 

 

太和門

從太和殿往前望向太和門,此門為外朝的正門。

 

明初稱奉天門,後改為皇極門,直到清順治才叫太和門

 

明朝在此御前聽政。紫禁城的前三殿剛蓋好沒幾個月便遭焚燬,

據說明成祖心生畏懼,以為是老天爺對他奪位的懲罰,所以一直不敢

馬上重建前三殿。即使後來的明英宗在20年後重建完成,他仍繼續在

奉天門(太和門)聽政。

 

太和門前的銅獅是明初永樂年間所鑄造,據說工藝技術比起乾清門

那兩隻銅鎏金獅子高明許多。

真的是美極了!

 

從午門回望太和門

 

午門

前方是紫禁城的正門──午門,得夠雄壯威武才能震懾住眾人,

所以它是紫禁城最高的單體建築,高37.95公尺 。

 

出了午門可以說整個故宮行已畫下一個句點。

 

現在是11:15分,午門前的遊客才準備進場,

當時的百官卻是凌晨3點就得在此等候囉!

 

咦?不對啊!好像少了一個很重要的什麼「……..

 

你在找這個掛了畫像的天安門嗎?

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城(包括現在北京市的東城區與西城區)的正門,

可是在這裡找不到「天安門」的牌匾喔!

 

那名聞遐邇的天安門廣場又在哪兒呢?

 

天安門出來,隔著一條長安街就是天安門廣場

 

早上出門就是陰天,走出地下道終於碰到下雨,偏偏導遊小劉還要我們

天安門廣場團體照。不照不行嗎?不行喔!攝影大哥已在定點等候,

照相的目的就是要推銷故宮的相本。唉!下雨已經很掃興,還有種被綁架

強行拍照的感覺。

 

這是天安門廣場西側的東門外廣場,照片中的是人民大會堂

每年3月都在此舉行全國人大政協兩大會,每5年一次的黨代會

也在此召開。

 

後記

雖不能說故宮博物院用3篇就草草結束,但這個有500年歷史的明清皇宮

確實還有許多可以探究。謹以此文當做開格第200篇的紀念作。

 

上一篇: 故宮博物院(中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寶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