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:50離開五彩城景區後,馬不停蹄要往北直奔住宿的「富蘊縣」。
金導說富蘊縣是最富有的縣市,有6家上市公司呢!
沒來由地就是喜歡搭配地圖,請大家一起認識富蘊縣的地理位置吧!
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灰色)→伊犁哈薩克自治州(下一張大圖的粉紅色部份)→
阿勒泰地區(黃色)→富蘊縣(橙色)
在前往富蘊縣途中於4:25到休息站上廁所,
有團友忍受不了惡臭吐了。
唉!衛生條件的不及格是很多人對中國行卻步的主因,
而勇於挑戰的人勢必得先訓練自己閉氣的功夫才行。
5:35經過「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」
這裡是新疆有蹄類野生動物的主要活動區域,種類已有上百種,
但左導特別要我們注意的是「普氏野馬」。
據說普氏野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在的野馬種類,
中國在1986年從曾經擄走普氏野馬的英國及德國等國家,
引進牠們的後代計18匹,
經過全中國唯一的「野馬人工飼養繁育基地」的努力,
金導說現在已有5百多匹普氏野馬,成功避免了滅絕的危機。
『停車!停車!停車!』
5:45驚見普氏野馬身影,金導要求劉師傅讓我們下車拍照。
普氏野馬又稱「蒙古野馬」或「準噶爾野馬」,
原本馳騁縱橫在準噶爾盆地,
但19世紀中期的俄國戰事頻仍,亟需戰馬,
於是俄國軍官普熱瓦爾斯基組成野馬探險隊,
在卡拉麥里山選擇隘口設伏獵捕野馬。
不幸被獵殺的一批野馬被製成連頭帶尾的九張完整的野馬皮標本,
從伊犁出境回到俄國後帶來一片「驚喜」,
為了「獎勵」普熱瓦爾斯基,準噶爾野馬就此被命名為「普氏野馬」。
新疆仍有野馬一事曝光後引起各國覬覦,
因為人類「文明」的發展導致野馬的領地越擠越小;
在歐美各國早已宣布野馬滅絕後,
準噶爾盆地竟然是世界上野馬最後的生存地!
於是德國高薪聘請職業探險家到新疆捕捉野馬,
在他們輪番追逐及設下鋼圈陷阱下,野馬群終於體力不支被捕,為數共80匹。
經過漫長八個月的運輸抵達德國漢堡,不幸的是80匹野馬僅存活了28匹,
其中16匹賣給了馬戲團,12匹被圈養在一處農場裡。
就是因為這12匹野馬被集中圈養在一起,
才使得準噶爾野馬的後代得到了延續。
經過100多年後,在20世紀末的普氏野馬已經繁衍了700多匹,
分布在美、英、荷蘭等112個國家和地區,
國際野生動物組織也已把「普氏野馬」由滅絕改列為一級的「瀕危」動物。
普氏野馬終於在1986年還鄉,可惜體質及習性已嚴重退化,
桀驁不馴而又剽悍的性格在100多年的人工飼養環境的確很難維持。
2001年首批27匹普氏野馬放歸準噶爾盆地,
2011年的放野量大約增加到250匹。
普氏野馬的野外生存需要達到2,500匹左右的規模,
唯有種群變大了,才能在優勝劣敗的競爭中獲勝。
普氏野馬的特色──
1.體型健碩,體長約2.8公尺,高1公尺以上,重約300公斤。
2.體毛為棕黃色,向腹部漸漸變為黃白色,
3.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。
4.鬃毛短硬,呈暗棕色,逆生直立,不似家馬垂於頸部的兩側。
5.從比例上來說,頭部較大而短鈍,脖頸短粗,口鼻部尖削,牙齒粗大。
6.耳比家馬小而略尖,額毛極短或闕如,不似家馬具有長長的額毛。
7.腿比家馬短而粗,腿內側毛色灰,蹄型比家馬小,高而圓。
8.尾基著生短毛,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,尾形呈束狀,
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。
據金導猜測,這匹靠近216號國道的普氏野馬應是單身漢,
因為聰明的母馬會帶著小馬離開道路。
主因是普氏野馬曾在2個月內被車撞死5匹,
所以自2009年3月後,這一批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便被陸續遷往
距原野放區約120公里處的地方生活。
呵呵......我們得見普氏野馬可說是運氣超好喔!
經過10分鐘與普氏野馬意外的見面會,
我們心滿意足地離開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。
6:30抵富蘊縣,天色仍亮晃晃。
據金導表示,富蘊縣的人口有90%以上都是漢族,
若晚餐後想外出務必遠離醉漢。
有一句俗諺「天子尚且避醉漢」,
尤其禁湊熱鬧!
7:50到達住宿的「山河酒店」
房間內部倒頗為整齊清潔及簡單樸素
8:30酒店內晚餐
飯後大家成群結隊逛夜市去,
買了5顆水蜜桃11元,開心地結束第二天的行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