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:15抵達午餐地點「葉陶楊坊」
在端出佳餚之前先說說「葉陶楊坊」的特別之處,
它是全國首創學校(新化高工)中央廚房以BOT方式設置成功的案例,
並在2009年得到第7屆「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」的殊榮。
這還不是吸引我注意的主因,想了解的是它為何被稱為人文餐廳?
葉陶楊坊真的不太像餐廳的名字,
若說「葉陶」是個人名會不會熟悉點呢?(並不會!)
那麼壓不扁的玫瑰「楊逵」總如雷貫耳了吧?
他是台灣作家進入日本中央文壇的第一人,
葉陶與楊逵結縭41年。
《……….我蹲下去一看,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。……..
我所以感到高興的是,它給我一個「春光關不住」的啟示。
在很重的水泥塊底下,它竟能找出這麼一條小小的縫,
抽出枝條來,還長著這麼一個大花苞,
象徵著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。…….》
※節錄自楊逵作品「壓不扁的玫瑰」※
在楊逵的出生地台南新化有「楊逵文學紀念館」及「楊逵文學步道」,
還有向葉陶致敬的「葉陶楊坊」,
但在台中生活50年的楊逵卻連故居「東海花園」也保不住,變成殯葬用地。
幸好換了市長後有了「楊逵紀念花園」,並將推動「楊逵文學紀念園區」。
在台中文學館4/8~7/8的《我的初書時代:臺中作家的第一本書》特展中,
自然少不了楊逵的身影,若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前往參觀。
6/12下午2:00~3:30特別邀請楊翠主講《楊逵的第一本書:鵝媽媽出嫁》
台中,好棒!
說多了,還是上菜吧!
1:30上車前往「四草紅樹林綠色隧道」
2:05抵達四草大眾廟
這條被稱為《台灣袖珍版的亞馬遜河》的水上綠色隧道
正是位於大眾廟後方的紅樹林保護區(綠線)
2:15搭乘「膠筏」欣賞臺灣唯一有4種紅樹林共存的區域,
包括紅海欖(以前誤稱為五梨跤)、欖李、海茄苳及水筆仔。
第一次坐這種配備「活動小圓凳」的膠筏,有點傻眼。
安全應該是無虞……..
斗笠是船家所提供,航程約30分鐘。
「竹筏港水道」是建於道光3年的台灣第一條人工古運河,
當初是為了運送糖、鹽等貨物,至1930年代因時空背景不同而走入歷史。
竹筏港水道全長雖約有15公里,
但目前開放讓觀光客乘膠筏遊覽的長度僅約800公尺左右。
(有人考證綠色遂道應該是屬於竹筏港水道的分支,
為日據時代所挖掘的排水道,並非如所宣稱的古運河喔!)
大家坐穩來,要開船囉!
紅海欖比其他的紅樹林植物更為硬挺與油亮,
植株呈群生狀。
自樹幹及側枝的上端會長出許多「氣根」,延伸入地下便成為「支持根」,
兼具呼吸與支撐的功能;也常見主幹枯萎而僅賴支持根支撐全株的情形。
紅海欖只分布在四草一帶,僅存約1千多株而已,
這些胎生苗正努力捍衛著紅樹林的疆土呢!
欖李是台灣四種紅樹林植物中耐鹽性最高的樹種,
而且一年開花2次更是極具觀賞價值。,
比較特別的是欖李並無胎生現象。
主要分布於四草地區,數量約有4千多株。
海茄苳是台灣四種紅樹林中數量最多且原生地的分佈最廣的樹種,
要認識海茄苳並不難,主要特徵是具有許多細長的棒狀呼吸根,
一棵成樹的呼吸根以放射狀延伸可達8公尺廣。
海茄苳的呼吸根是由下往上生長,胎生現象已不明顯,
倒是小白鷺最喜悠遊在海茄苳林裡呢!
沒有拍到第四種紅樹林水筆仔,所以補一張弧邊招潮蟹代替。哈哈!
「四草紅樹林綠色隧道」除了可以一次看完台灣所有的紅樹林樹種外,
還有在隧道“盡頭”會出現《天使之吻》喔!
讓我們繼續看下去……
《天使之吻》咧?
看到最遠處沒?
兩側傾斜的樹幹與水中的倒影相映,對稱得彷彿《唇形》一枚……
就這樣?不能有好一點的角度嗎?很難想像ㄋㄟ!
嗚………不行啦!
手腳太慢搶不到海景第一排、第二排,甚至第三排的好位!
只好.......「盜圖」?
圖片來源:To Be Two Bee
航行到「釐金局遺址」就要準備掉頭返航,
釐金局指的是清朝時期課徵關稅的地方。
(讓人吃驚的是經過高人實地考證及文獻佐證,
所謂的釐金局遺址其實只是日據時代鹽田晒鹽用的抽水站,
真正的釐金局位在台灣鹼業公司安順廠前,
排水路南邊的鹽工宿舍南邊50公尺,本田路一段150號後方的釐金塭。)
不管真相如何,在四草綠色隧道的上下船處標示著
『台灣袖珍版亞馬遜河』的確值得大家一遊!
2:55上車開往另一個乘船處
3:05抵達「大員港渡船頭」
準備搭乘有「固定座椅」的膠筏遊台江,航程約90分鐘。
江面上的船隻絡繹,「台江漁樂園」的生意頗為興隆喔!
沿途會遇到蚵棚(牡蠣養殖體驗)、賞鳥亭(觀察鷺鷥林鳥類生態的賞鳥活動)、
水上森林(解說濕地紅樹林、鳥類、螃蟹、彈塗魚及河海魚類生態)及吊罾。
讓我們一一看下去…….
首先介紹這位台江漁樂園的隨船講解老師,唱作俱佳!讚!
《蚵棚》
哈哈……..好像人形立牌喔!
實際停靠蚵棚體驗
《賞鳥亭》
就這麼站著、瞧著,伺機等候不長眼的魚兒靠近,然後……伸頸啄之。
《水上森林》
相較於綠色隧道的親民,這裡的江面大了許多。
《吊罾》
這是什麼船啊?
拉近一點看…….....
原來正是「吊罾」來著!
「罾」音ㄗㄥ,指的是四邊有支架的方形魚網,
而「吊罾」便是利用槓桿原理將水中魚蝦撈起來的一種設計。
把竹子交叉成十字骨架,然後再撐起方形大網......
透過V形的支架與轉軸,壓下時可將網具升起。
期待網中有滿滿的魚蝦
特別在船艙展示另一種稱為「蜈蚣網」的捕撈漁具,
每一節都留有一個喇叭形入口以“方便”魚蝦蟹自投羅網。
嗚…......
4:30下船後馬上趕去最後一個景點「安平樹屋」
安平樹屋原本只是隔壁「原英商德記洋行」的倉庫,
後來因為長久被荒廢而與樹共生。
呵呵……不知道大家的感覺如何,
不過我屬於惡人無膽型,在榕樹爺爺面前是標準的豎仔,
所以以下的照片是由家人代勞,我落跑先…….
當「樹以牆為幹、屋以葉為瓦」時,
如何讓更多人欣賞到這樣的天然藝術品呢?
台南市政府於是在2004年與建築師們合作,讓樹屋成為開放的地景藝術;
除了有木棧道,百年榕樹間還架設鋼構空橋,好方便遊客遊走穿梭在樹屋間。
安平樹屋緊臨鹽水溪,
樹屋的後方沿著河堤上鋪設有自行車道與步道。
安平樹屋與「朱玖瑩故居」及「原英商德記洋行」屬於同一個園區,
「安平樹屋」是洋行的倉庫,「朱玖瑩故居」是台鹽的宿舍,
怎麼會跑出台鹽咧?
話說1867年在廈門的德記洋行來台發展,
租借了英國駐安平領事館(今西門國小)北側的海灘地興建洋房、倉庫及宿舍。
到了日治時期不敵現實環境於1911年結束營業,
隔年德記洋行便改為「大日本鹽業會社營業所」,
二次大戰後又變成「台南鹽場」的辦公室,
意即德記洋行、安平樹屋及朱玖瑩故居均屬台鹽所有。
朱玖瑩曾任(1952~1968)財政部鹽務總局局長兼臺灣製鹽總廠總經理,
退休後便住在台鹽宿舍,「因鹽玖定」囉!
1979年德記洋行被台南市政府收回改成「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」,
至於朱玖瑩(1898~1996)故居則是在2008年整修成紀念館。
講解老師正帶隊參觀樹屋,咱們這會兒就自行隨意逛逛吧!
「朱玖瑩故居」
「德記洋行」正面,主樓梯設於中央。
「德記洋行」側面
「德記洋行」二樓的拱廊加了綠釉瓶飾欄杆
德記洋行早已失去了商業的功能,
後來以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的面貌展出台灣早期生活的樣貌。
在安平樹屋的氛圍下再看到這些栩栩如生的蠟像,
尤其是接近閉園的5:30沒有生人,真的有點恐怖ㄋㄟ!
據報載去年11月底重新開幕的原英商德記洋行已把蠟像請走。
呵呵……樂觀其成呢!
趕在關門那一刻離開園區,週遭仍延續著安平樹屋的幽靜…….
上車後不到10分鐘即抵達「周氏蝦捲國宴廳」
開胃盤(安平鮮蝦餅+寶島水果蜜餞)
碳烤烏魚子/酥炸花枝丸/清蒸紅蝦
安平虱目魚肚粥
迷你官財版
八寶米糕vs.黃金海鮮派
台南擔仔麵
周氏蝦捲
乾炒鱔魚
虱目魚丸、蝦丸湯
周氏杏仁奶酪
上述美食在1小時內匆匆吞下肚,
7:00上車直奔台北,10:20才到新竹,到台北的時間已累到忘了記錄…
台南二天一夜遊結束半年後,寶媽的氣功隊也安排類似的行程;
不過比較不一樣的是增加了【奇美博物館】這個亮點,二話不說再去一趟!
原本想同場加映奇美博物館,但怕大家看到這裡已快要翻桌走人,
只好找機會再po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