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:20餐畢上車,由《瀞峽》前往位於三重縣的伊勢神宮,
領隊小曾估計需2.5小時的車程。
2:15在休息站稍事休息「高歌」,
於3:20抵達約有2千年歷史的伊勢神宮。
相傳建於第11代垂仁天皇26年(西元4年)的伊勢神宮
在日本是最重要的神社之一,
和明治神宮及平安神宮並列為日本三大神宮。
(也有一說是伊勢、明治與熱田神宮)
伊勢神宮分為「皇大神宮(內宮)」以及「豐受大神宮(外宮)」,
內宮與外宮相隔6公里,所以我們只能去內宮「逛逛晃晃」。
說「晃」一點都不為過,而且是像急行軍的逛法,
還包括疾走在皇大神宮外的「御蔭橫丁」(商店街),
總共才花75分鐘,真是太神了!
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鬱鬱蔥蔥的林木,
伊勢神宮雖有5,500公頃,但參拜的地方只佔其中的1/60,
其餘的土地是一大片森林。
在右手邊有一座木製鳥居,高7.44公尺,
通過這座鳥居就走上架設於內宮入口處五十鈴川上的「宇治橋」。
這個鳥居屬於上樑平直的《神明鳥居系》
其第二根橫樑並未伸出兩根支柱之外,
是伊勢神宮獨有的造型,就稱為伊勢鳥居。
(另一種上樑兩端往上翹的是《明神鳥居系》)
下次大家去日本的時候可以分辨一下
所看到的鳥居到底是神明或明神喔!
長101.8公尺,寬8.42公尺的宇治木橋橫跨在五十鈴川之上,
橋的另一側還有一座伊勢鳥居。
日本人習慣靠左通行,但上宇治橋時則規定要靠右邊走,
因為左邊是神仙的專用通行道喔!
伊勢神宮為《神明神社》的總本社,
而神明神社指的是主祀天照大神的神社。
天照大神不是別“神”,祂被奉為今日日本天皇的始祖,
是從伊奘諾尊(日本諸神的創造者)的左眼生出來,掌管太陽的太陽神!
下了宇治橋後,
大家靜默又快速地走在長長的石子路上。
一旁的小型菊花展,
雖然規模無法和咱們的士林官邸菊展相比,
但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徽章,焉能在此缺席呢?
三重縣產清酒奉納
聽說「古礼納所」是回收到期護身符的地方,
不過觀光客應該買了護身符會一直留著當紀念,
有誰會在意它只有一年的效期呢?
讓參拜者洗手漱口的淨手池──「手水舍」
通過「第一神域門」後左轉往「正宮」前進
先前曾說過伊勢神宮分為内宮和外宮,主要是奉祀的神明不同。
內宮是奉祀日本天皇的“祖先”──天照大神,
外宮奉祀的是產業的守護神──豐受大御神。
內外宮都各有一個正宮,正宮以下各擁有別宮、攝社(せっしゃ)、末社(まっしゃ)等,
全部加起來共有125座,所以伊勢神宮可說是由125座神社所組成的大神社。
難怪,這就解釋了它的總面積為什麼能佔伊勢市的1/3呢!
走到半途看到神的餐廳──「御饌殿」
沒錯!神也要吃飯,且完全馬虎不得。
不僅執事者要淨身,煮飯的火更是鑽木取得,
一天煮2餐,稱為「日別朝夕大御饌祭」,
不過只在外宮的御饌殿舉行,此儀式已持續了1,500年。
「神樂殿」受理信徒的請求,請神職人員為天照大神表演「太太神樂」,
簡言之就是成為表演太太神樂的贊助者。
太太神樂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用以祭神的歌舞,
每天從早上8:30到下午4點都接受請託喔!
神樂殿的屋頂有日本天皇專用的十六瓣菊花家紋
真的是很有味道的建築群,
不是有聞到御饌殿的美食喔!
再爬上高高的階梯便是內宮的正宮(正殿),
所有的參拜者都只能在正宮門口隔著白色的簾幕參拜,
也就是僅能進入第一道門,而且嚴禁拍照攝影。
所以接下來就分享下階梯的照片囉!哈哈!
伊勢神宮的森林是原始林,
這些稱為「神宮杉」的巨木據說已有800歲了。
這一大片森林之所以能保存良好,
完全是因為建宮時就禁止外人採伐。
相對於咱們的山老鼠橫行,心中不免感慨萬千。
伊勢神宮還有個非常特別的「式年遷宮」,
簡單來說就是替神明搬家,有新房住,有新衣穿。
Q:多久搬一次?A:20年搬一次
Q:搬多遠?A:就在舊家隔壁
據說是由西元690年的第41代持統天皇開始這項遷宮儀式,
而當初純粹是想讓國運昌隆才做此決定。
因為依照日本的神道思想,透過遷宮能讓殿內清潔莊嚴,使神力永久不衰;
當神明保有「常若とこわか(青春永駐)」的精神,便能更加發揚神威。
這個遷宮的傳統維持了1千3百多年,
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10月舉行,總共已有62回!
前年遷宮為伊勢神宮帶來了1,430萬觀光客,創下新高紀錄,
不過費用也高達550億日元。
遷宮是件大費周章的事,
即便有塊相同大小的空地就在正宮旁邊備妥,
但從8年前去山裡伐樹的「山口祭」開始,
在在都需投注許多心力、人力與財力啊!
遷宮不只有伊勢神宮,要多少年遷一次也不一定,
比如島根線的出雲大社是60年一次,京都的下鴨神社是21年一次。
3月初有一則新聞是關於下鴨神社為了籌措30億日元的遷宮費用,
不惜出租與此世界遺產相鄰的近3千坪土地50年,
讓不動產公司建造8幢3層鋼構樓房,
以期有每年5千萬日元的租金收入。
想像那景象真會有些突兀啊!
神明真的喜歡換屋嗎?不解!
不過據說伊勢神宮遷宮那年都有好事發生,
比如1993年是皇太子成婚,
2013年日本經濟有明顯復甦。
日本宗教學者山折哲雄將遷宮視為「日本神之死與再生的儀式」,
神也是會死的,遷宮正呈現出神的永恆性與無常性。
當然也有人認為遷宮只是為了維護木結構建築,
是一種傳承神殿建築技術的智慧罷了!
嚴肅的話題說太多,太扯啦!
回程時一樣會過這條分別俗界與聖界的宇治橋,
它也需每20年重建一次。
內宮和外宮的景色最大的不同便是內宮有五十鈴川,
此川還能提供運送遷宮所需的木材呢!
(聽說咱們的山老鼠/樹蟑螂也會利用溪流運“漂流木”……)
下了宇治橋右轉就是「御蔭橫丁」(おかげ横丁)
沿著五十鈴川的「御蔭橫丁」約有4,000坪大
「御蔭橫丁」地圖
在400年前的江戶時代(1603年—1867年),
這裡已是來自全國各地香客購買祭祀用品的地方,
可惜後來生意日漸走下坡。
直到1993年,專門生產祭祀名物的老店「赤福」把整個街區買下來,
再改建回江戶時代的樣貌,才回復昔日的盛況。
( 真的假的?赤福這麼有錢?)
1707年創業的「赤福」最出名的和菓子為「赤福餅」,
是在麻糬外面塗上一層厚厚的紅豆沙。
這裡的房屋屬於「懸山頂」建築,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所構成,
日本稱此為「切妻造」(きりづまづくり)。
由於入口是設在山牆,日語的山牆稱為「妻」(つま),
所以這種建築樣式又叫「切妻妻入」
每年11月中旬~12月上旬,
各地信徒會將當年最早收穫的稻米奉獻給神,以感謝神恩。
伊勢神宮外頭正飄揚著新穀感謝祭的旗子,
日本人敬畏大自然的心表露無遺啊!
【後記】
南紀勝浦遊記的進度嚴重落後,
導致《台南二天一夜遊》遲遲無法上檔。
接下來將濃縮此次日本行,不再以單一景點為主。
懇請繼續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