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/16(六)
6:30早餐
富野渡假酒店的早餐很台式齁?
這三盤分屬不同的家人,
至於我的“太陽春”,怕端出來會壞了富野的招牌啦!
8:00出發前往台東卑南文化遺址
8:20抵達卑南文化公園
面積約30公頃的卑南文化公園是用來保存遺址,加上「康樂本館」(10公頃)
及「南科分館籌備處」(2.44公頃)合稱為【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】。
原本博物館的建館基地是現在的卑南文化公園,
但考量到可能會對卑南遺址造成影響,
所以改到距此10分鐘車程的康樂車站附近,
也就是說【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】並非直接建在考古遺址上。
史前館館區包括:
「康樂本館」在臺東市康樂車站南側於2002/8/17開館,
「卑南文化公園」鄰近台東火車站在4個月之後隨即開放,
倒是位於台南的「南科分館籌備處」則是遲至2014年6月才動土,
預計2016年會完工。
卑南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,距今約3500年~2300年前。
卑南文化公園以東到月形石柱間為「卑南遺址遺物密集區」,
遺物在表土層就有分布,於是有第二座「考古現場」的設立。
即便是「跟著董事長遊台灣」,我們實際上在此只停留30分鐘,
所見真的非常有限,僅有國定遺址的「月形石柱區」及「考古現場」。
不多說,直接看照片吧!
月形石柱被認為是卑南文化公園的地標
從這張日本人類學者鳥居龍藏在1896年所拍的照片可看到該石柱的原貌,
經過百年來的風化已成為特殊的月形石柱,
而且也是卑南遺址碩果僅存的石柱,
更是唯一未被移動的遺跡,它這一站就是二、三千個寒暑過去了。
據推測來自中央山脈的此塊板岩石材可能是房子建築結構的一部份,
但從這個角度看還頗像是遙望都蘭山的女神啊!
接下來在導覽老師韋立琦的帶領下往考古現場走去…….
考古現場是個半臨時性的建築,由一座長30mx25m的鋼製棚架所構成,
面積共750 m²,四邊用鐵籬圍成。
除了有450 m²的發掘區外,還有作業區及用鐵道舊枕木製成通道,
貫穿考古棚架的參觀區。
別說是看文的各位對棚架內18個探坑所呈現的「住屋遺留」看不真切,
在現場的我們其實也只約略看出石梯、石臼和砌石牆而已。
卑南文化公園替遊客規劃有1小時/2小時/半日遊路線及包括康樂本館的
一日遊路線,所以千萬別誤會可看的東西就只有上述而已喔!
從考古現場離開準備上車前,大夥兒在公園的大草坪上照團體照;
遠處有一座由原木、竹子與白茅組成的卑南族傳統少年會所,
受限於時間無法近看,只夠東施效顰地學阿帕契姐自娛囉!
8:50發車前往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
~~題外話~~
你知道新台幣500元紙鈔正面圖案是什麼嗎?
趕緊拿出來看!
不方便的話也可上中央銀行網站去查一下……..
蛤?就只有短短幾個字──體育(少棒運動)
報給你知,原來這張圖片是台東縣南王國小少棒隊在1998年獲得關懷杯
少棒錦標賽冠軍時所拍下的全隊歡呼擲帽勝利照。
呵呵…..從卑南文化公園離開沒2分鐘便會經過南王國小喔!
嚇!韋導停下大巴買檳榔?
是他老兄或司機大哥的檳榔癮犯了?
非也!米酒及檳榔是拜訪原民部落的伴手禮。
沒錯!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指的就是延平鄉的鸞山部落/鸞山村,
位於海岸山脈南端的都蘭山麓。
1931年日本殖民政府陸續強迫原本住在內本鹿地區(現高雄桃源山區)
的布農族人遷村到低海拔地區以方便管理,
也就是所謂的「集團性移住政策」。
雖在1941年族人因為水土不服爆發「內本鹿抗日事件」,
但還是無力回天,此後就一直聚居在都蘭山西側的山腳。
台灣的歷史應該要被正視,但咱們在這裡還是不說這個了!
9:30到達「鸞山派出所」前廣場,
在此先聽取行前說明,再由接駁車引導至森林文化博物館。
左圖的帥哥美女是韋導及退役空姐領隊,右圖是鼎鼎大名的館長阿力曼。
車行約25分鐘即抵達,不知迎接我們的會是什麼………..
第一站來到「會走路的樹」,是不是有阿凡達的fu呢?
「會走路的樹」指出了白榕樹的特性,也就是「一株成林」。
和一般的榕樹相比,白榕有更發達的〈氣根〉及〈支柱根〉;
當氣根吸收了空氣中的水份後便急速生長至地面,再慢慢加粗變成支柱根。
長此以往,一株白榕會有數不盡的支柱根,於是就形成大片如林般的景致。
由於布農族人通常都是用樹木來劃定土地的界線,
但白榕的氣根生長快速,在不斷循環繁衍之下,樹幹如同巨人的大腳,
彷彿能任意行走在這片土地,所以族人之間常發生因土地界線改變的糾紛,
「會走路的樹」之名才不脛而走。
阿力曼老師正在向來訪的朋友們仔細解說
站在高台上俯看鹿野溪及花東縱谷等美景
接著進去一旁的「瞭望台」享受布農族的「迎賓禮」,
包括香蕉、小米酒及自烤山豬肉。
韋導發給每位團員一根串好山豬肉的削尖長竹子,
大夥兒圍坐在中間已升好火的空地努力烤著。
還記得之前在檳榔攤買的伴手禮嗎?現在派上用場囉!
正式入山前必須在「祖靈屋」舉行祭靈儀式,
阿力曼老師請一位年長的團友主祭,
除了用米酒及檳榔向祖靈請示是否可進入聖地外,
也奉請祖靈保佑大家平安。
入口看起來深不可測,真是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……..
沒錯!一路上就是靠著繩索及手腳並用才能完成使命。
有別於一般的森林步道,這裡並未特別整理出好走的木棧道,
而是順著以前的獵徑劈出便道,再輔以繩索以利行走與攀爬。
要特別誇讚「跟著董事長遊台灣」事先準備了棉手套,
才讓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抓住救命繩索及氣根啊!
此處便是屬於鸞山的「一線天」。
要從二巨石間穿過一線天對某些人來說是個殘酷的考驗,
不過本著布農族人的通關竅門──《肚子抹豬油,屁股夾緊,深呼吸》,
團友們沒有一個人卡關喔!哈哈!
接下來是真正的挑戰──攀登三層樓高,盤繞巨石的大榕樹。
(呵呵……前頭這些人沒戴手套,所以不是本團團員。)
姿勢很醜,不過能爬得上去最重要。
經過45分鐘的震撼教育終於回到「平地」,
大夥兒高興地高舉手套。
(附註: 前排的小男孩是路人甲,不知打哪兒跑來插花。)
接下來是老哏,將手套用力往上拋…..
你想問寶媽也有去爬樹嗎?呵呵……她是另一朵「花」。
12:30大家都餓壞了,趕緊往「布農族傳統家屋廚房」前去。
為了愛樹不肯拓寬馬路發展觀光,也不增加入山人數,
採取的是參訪人數總量管理機制,以100人為限。
這些就是當天一起用餐,不同團體的朋友,
其中還有為數不少的鹿野國中學生,
這點讓阿力曼老師非常開心。
辛苦的大廚們是阿力曼老師的家人
阿力曼老師徵求男士們出列端菜到中間的長餐桌並為女眷盛飯菜,
或許你會認為布農族是母系社會,其實並不然,
他們是父系社會,只是多了平權的意識。
吃完豐盛的布農森林風味餐後,跟著上場的是「搗麻糬」……..
首先在杵頭抹層油以防止沾黏,
並由阿力曼老師示範如何拿木杵,
接著把蒸熟的材料(小米、糯米、玉米及南瓜)倒入石臼,
這樣就可以開始搗麻糬囉!
看得目不轉睛的小男孩就是之前插花的路人甲,
所以這張縮圖也順便邀請寶媽再次湊成《插花二人組》。
麻糬是布農族人為了讓遠行的親朋在路上有東西吃而準備,
所以搗麻糬可說是一種送行的儀式,
顯而易見我們即將結束這次的部落遊。
等等!大夥兒還要共同「種下一棵希望的小樹苗」,保護森林,永續地球。
小男孩說:『不要打我,插花這種事也要無三不成禮嘛!』
你是否想要問:
最後還是沒看到鸞山森林文化「博物館」啊!
這時館長阿力曼應該就會說:
「森林博物館沒有大門,大門就在人們心裡。
心有多寬,森林博物館就有多大。」
布農族人被稱為「台灣山林的守護神」不是沒有原因啊!
2:45回到大巴後續往鹿野高台
3:00~3:20鹿野高台到此一遊
3:55~4:30與金城武有約
呵呵……是超級芭樂景點「伯朗大道」
和男神道別之後便一路開回花蓮
7:05大巴暫停在餐廳門口領取日式便當
8:00悠閒地坐在普悠瑪上享用據說很好吃的便當
三天兩夜的花東行遊記拖了4個多月才全部寫完,
如果你有在跟文,在此一定要致上十二萬分的歉意。
前一陣子家中整修,所以長達3個月沒有更新文章,
呵呵........竟無意中變成另類休格。
雖然格子小,但我會繼續經營下去,打死不退!
「跟著董事長遊台灣」的花東行程目前有4種選擇,
跟我們5月去的內容不盡相同,
這是因為戴董會把客人反應“普通”的景點、餐食或飯店迅速更新。
難怪碰過一對夫妻是戴董所有的行程都去過2遍,
或許就是每次均有變化吧?
(呵呵……日式便當已被取消,改吃鐵路便當。)